資料庫

幫助孩子渡過悲傷

在孩子的世界裏,失去摯親可以是毀滅性的。

一般人盡可能保護孩子,讓他們避免接觸死亡,這很可能是因為我們對於人終有一死這個事實,感到不太舒服。想保護孩子直至他們長大後才面對死亡,是很自然的心態。我們似乎擔心若果讓孩子面對悲傷,就會對他們造成一些永久性的創傷。曾經有一位女士告訴我,她孩子最好的朋友去世了,但她卻沒有告訴她的孩子。當我問她為什麼,她說:「那不是會令孩子很傷心嗎?」我回答:「會的,如果你幸運的話。」悲傷是表達情緒和治癒傷痛的過程。孩子需要哀悼離世的親友,他們有自己的一套方式進行哀悼,並且從中得到治療。

在很多情況下,我們的保護倒令孩子充滿幻想。而孩子的幻想可能會比現實更強烈,並更令他們恐懼。孩子往往會認為自己的言行,是不幸事件發生的原因。比如說:「因為我尿床所以爸爸死了。」或者「我說過希望他們死掉,現在他們真的死了。」避免這些自我怪責的最好方法,就是讓孩子參與哀悼,並鼓勵他們將情緒表達出來。

對任何年齡層的人來說,失去摯親都是極為痛苦的經歷,但親人逝世往往對孩子造成更大的創傷。而且孩子在處理悲傷情緒和建立對死亡的理解時,會依靠大人給予的支持、解答和建議,所以對父母或其他成年人而言,這也是一項特殊的挑戰。

悲傷的徵象

每個孩子對死亡的反應都不一樣,一般的徵象包括:

  • 衝動行為
  • 疲累或缺乏活力
  • 學業成績驟變
  • 睡眠障礙
  • 頭痛、胃痛或出疹子
  • 難以集中精神
  • 退化行為,如吸吮拇指、尿床或依賴性強
  • 沒有人能保護孩子免受喪親之痛,一味隱瞞摯親的死訊,只會阻延孩子領悟真相。較好的做法是與孩子一同經歷哀悼的過程,並教導他們如何正確地處理情緒。

跟孩子談死亡

對孩子說實話是最好的做法。這儘管難以啟齒,但善意的謊言只會令孩子感到困惑和混亂。同樣地,用婉轉的說法向孩子解釋死亡,例如「爺爺出遠門旅行」,便有可能令孩子從此害怕去旅行。所以,最好還是用清晰、直接、坦白和容易理解的語句向孩子解釋死亡是怎麼一回事兒,如「死亡就是一個人的身體停止了運作」。

允許孩子參與哀悼是十分重要的。你應該鼓勵孩子把悲傷宣洩出來,並表達對死亡的想法和感受。當然,大人也應該分享自己的感受,這會讓孩子知道親友逝世後感到難過而哭泣是正常的。切記,孩子也有需要向人傾訴內心的感受,成年人應該好好聆聽。

無盡的愛和鼓勵就是對孩子最大的支持,因為被愛的感覺會令孩子獲得安全感。家庭成員或其他值得信任的成年人時刻在旁陪伴,便可以向孩子提供安慰、關懷和照顧,幫助他們克服悲痛。

幫助孩子克服悲傷的五種方法

  1. 陪伴孩子,聆聽他們的感受,並以擁抱表達安慰和鼓勵。
  2. 向孩子分享你對已逝親友的美好回憶,也邀請他們作出分享。
  3. 鼓勵孩子寫一信封或畫一幅畫給已逝的親人,甚至可以在殯葬禮上讀出/展出。
  4. 把已逝親友的照片或其他有紀念價值的物品(如經常閱讀的書、最喜歡的 胸針等)送給孩子。
  5. 讓孩子出席殯葬禮,邀請他們讀一首詩/一封信,或唱/彈一首歌。

「父親去世時我只有八歲。儘管我非常難過,但我還記得在葬禮上聽見家人、朋友談論父親的為人,令我感到十分自豪。葬禮過後,我知道一切事情都會好轉。」

理解孩子的悲傷

大人最常問的問題是:「應該允許孩子出席殯葬禮嗎?」。答案是應該。孩子和大人一樣,都希望紀念已逝親友的一生。在孩子最需要愛和關心的時候,參與葬禮能令他們覺得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,所以不應把孩子與葬禮隔離。如果那是位心思細密的孩子,你更可以在葬禮前/後安排一段私人時間,讓孩子親自與離世親友道別。

成年人應該清楚坦白地向孩子解釋有關葬禮的細節,讓他們有所準備。由於孩子往往只能了解字面意思,所以語句最好不要含糊不清。對於年紀尚幼的孩子,簡單的說明就足夠了。例如解釋舉辦殯葬禮就是為了好好向摯愛告別、棺木就是一個盛載身體的盒子等,這有助消除孩子對死亡的疑惑。

隨著時間的過去,孩子未必會記得殯葬禮上的各種細節。但他們不會忘記自己在紀念已逝親友的過程中,擔當著主動角色的經歷。

「祖父在我十歲時去世。在葬禮上,我們所有孫子都把一支黃玫瑰放在他的棺木上。這不但令我覺得自己重要,而且我感到和祖父連繫在一起。不管經過了多少年,這仍是一段永不磨滅的回憶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