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名演員樹木希林幾年前去世,享壽七十五歲,她生性幽默豁達,曾著有《離開時,以我喜歡的樣子》一書,在書中她坦承自己患上癌症多年,但不憂不懼:
「我覺得得了癌症而死是最幸福的,可以死在榻榻米上,也能做好事前準備。收拾好自己的東西,為身後事做準備,没有比這更好的死法了。」
死亡常是措手不及
除了2022年因疫情第五波導致本港死亡人數上升至六萬二千多人,近年香港每年死亡數字徘徊在四萬至五萬之間,其中超過百分之九十死在醫院。致死的原因,多歸究於某些疾病,六成或以上都說是因為癌症、肺炎、心臟病等等。
由於文化的原因,大多數因病入院的人都不會預期以至談論死亡(家人更不會主動提起), 結果是當病人病情惡化,就只尋求搶救以延長生命,這樣病人及其家屬,更無機會和空間去為死亡作準備。
但願能好死
其實每個人心底都是渴望「好死」(即在詳和的氣氛中辭世), 這包括長期病患者及年邁的長者。
香港善寧會曾做過一個調查,訪問了一千人,問他們「生命晚期」甚麼才最重要,結果首五項依次是:
- 彌留時没有太大痛楚;
- 不適的症狀得受控;
- 了解及掌握自己的病情;
- 没為家人或至親帶來負擔;
- 家人或至親可接受自己的死亡。
原來人最希望的,是好好準備自己的死亡。「愛百合」曾服務過不少「在家離世」的個案,不是無計劃而猝死,而是早已決定自己在知悉病情不會好轉的情況下,選擇在家離世,以至能和家人好好走過最後一段日子,也能夠在熟悉而親切的環境中辭世。
「在家辭世」的選擇
驟耳聽來「在家辭世」好像難以想像,甚或令人抗拒,以為會為家人帶來許多麻煩,其實這是一項誤解。
在英、美以至台灣,有起碼四分一的死亡是選擇留在家。香港醫管局數年前發布的「長者醫療服務策略」, 也指出長期病患者及長者,可慎重考慮在家辭世的選項,亦在相關法例及配套上作出了安排。
筆者多次到訪選擇「在家辭世」的家庭,「愛百合」也服務過許多相關個案。很欣賞家人的用心,也很欣賞病人的決定。其實只要有周詳的計劃與配套,這對病者及長者是十分人性化的方案。
聯絡我們
愛百合基督教喪禮會因應逝者及家屬需求,提供全面的殯儀服務,當中包括處理政府文件、場地預約及佈置、代為發佈出殯名單、以至喪禮及出殯儀式上的服務等。如有需要,歡迎與我們聯絡,讓愛百合助你處理身後事,陪你步入人生最後一個階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