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敬愛的母親張佩英於1936年在廣州出生。她自幼由外婆帶大,常說兒時最開心是跟外婆和舅父們在廣州生活的日子。十四歲那年移居香港跟姐姐及外婆一起生活。她曾提及七至八歲時已外出工作,因為個子矮小,做事勤快,很討人喜歡。
來港後在香港紗廠工作。她的信念是:多勞多得,自己勤力工作多一些,才可改善生活環境。而她一生就是如此勤奮。少女時代的她很努力工作,不太會談戀愛,後來遇上同樣是怕羞小生的家父真的是絕配。
家父是一個很和善及具責任感的男人,婚後育有我們四名女兒。但不幸家父早逝,十年後即1970年過身,家母一個女人一力承擔成頭家。她頓成了一個堅毅不屈的女性。
記得母親曾說,丈夫過身,她當然很傷心,但她只哭到喪禮當天,之後她就收拾心情努力工作,無再為丈夫離世流過一滴眼淚。她立志化悲憤為力量,努力生活,好好養育四位仍年幼的女兒。她常很自豪地說,生活雖艱苦,但沒向政府或身邊任何人取過一分錢。
不單為我們,她對外婆也很孝順,外婆跟我們同住,幫手在家照顧我們,家母對外婆份外感激。而對其他親人以至朋友,家母也很有義氣,常對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。
我們實在驚訝家母那份無窮的魄力。這包括一個人可以燒十個人的餸菜,由到街市買菜至入廚弄菜她可以一腳踢。另外是我們一家六口住公屋時,全屋的裝修和傢俬也是由她負責,她彷如一位室內設計師。
到我們有了孩子,她做了婆婆,對孫兒她也寵愛有加。當外孫女考GCSE取得好成績,她即刻贈以一吻,這令外孫女一生難忘。她最小的男孫,也是最頑皮的一個,但她的包容和諒解竟改變了他。他尤記得多年前婆婆對他說:「我很明白及理解你的想法,也同意你的做法,但你要記住,你有家人及婆婆在家裡等你,我支持你,你也必須安全回到家裡。」當時家母已八十多歲,竟能如此開通,實叫人感動。
另一位外孫,是她次女的兒子繼燁,這個孫仔需要重度照顧。家母當年剛退休,六十歲左右,原本可安享晚年,但她每天陪著孫子到恩光學校一起上堂,也跟老師和治療師等一齊做拉筋運動,以至幫手照顧其他同學仔。她成為恩光學校的一份子,跟校長、老師及園丁打成一片。在不知不覺間,她自己也成長了,眼界不再局限於兒女和孫仔,而是整個世界,而她的心境也擴闊得多。這可說是她人生的新里程。
而家母對基督信仰的認識,始於照顧繼燁期間,參與西區福音堂的無障礙敬拜,聽講道、聽詩歌及祈禱,當中受到很大的感染及感受,她見證神在繼燁身上作工,姨甥女與她一起分享信仰的喜樂。患病期間,她依靠着天父常禱告,也為體弱的姐姐禱告。這時還有西區福音堂同工及信徒的探望,分享福音,家母對主的認識更加全面,主耶穌從此就住在她心裡。
今日家母安息主懷,我們固然不捨,惟念及她一生活得豐盛,愛人如己,以至接受耶穌為主,深信現在她已安躺主懷,等候復活,我們更是感恩。
媽媽,我們永遠懷念你。
日期:二零二二年十二月十日(星期六)
時間:上午十時三十分
地點:聖公會聖匠堂
White Lily is passionate about creating opportunities for families and friends to honour their loved ones while receiving comfort and healing.
愛百合熱衷於令每一個安息禮,除為主家及其親屬帶來慰藉,更讓逝者得到尊嚴。
For more information, visit us at
www.whitelily.com.h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