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父張健新,原名張炳林,在1932年六月十二日出生在深圳向西村一個農村家庭。他自幼喜愛讀書,渴望成為一個有文化的人。因為是獨生兒子,他有幸接受比同輩更高的初中教育,而非像當時普通年輕人般要務農維生。成年後由於國內生活艱難,缺乏文職就業機會,家父毅然隻身到香港尋找更好的前途。他於1958年回鄉成親,與袁鳳彩女士共諧連理。婚後三年抱兩,在鄉育有兩個幼女。
五九年家父決定移居香港,追求發展事業,建立家庭的美好將來。六二年家母與兩個幼女也相繼合法地到達香港,這才一家團圓。隨後五年內再添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,我們一家七口定居在土瓜灣自置物業。經過多種不同的工作經驗,家父終於摸索出一條可行的專業出路,考取到十一個不同車型的駕駛執照,成為專業司機,並投資購買大型52座旅遊巴,經營獨資生意,接送學生、工廠工友、加上週末特別旅遊活動接送,藉此養大我們五個兒女。
家父家母很注重家庭生活,不好交際應酬,也沒有很多娛樂節目。他倆把我們的教育放在第一位,多方打聽優質的小學,終於在六六年尋得九龍靈光小學作為五個兒女的教育搖籃,這也是我們一家的轉捩點,亦是經歷神恩典的開始。從六六年起,先是兩位長女,弟妹們也隨後適齡入學,直至七九年最小的弟弟畢業,張氏家庭在靈光小學經歷了十三年不平凡的教育旅程。
當我們仍在靈光小學就讀期間,家父家母與學校的師長們有非常緊密的接觸,尤其是與已故的的張周桂麗校長。當學校有野餐或參觀等特別活動,校方偶爾會特約家父提供旅遊巴接送服務,尤其是在時間緊迫的情況下,家父定當盡力而為。家父家母非常感激靈光小學對我們的悉心栽培和教導,不單止使我們在學業上奠下穩固的基礎,更重要的是學校以基督的精神培育學生品德和靈性建立,從而使我們在以後的人生中成功地邁進。因此家父家母在我們畢業後依然與周校長和多位老師繼續保持聯繫,也鼓勵我們在周校長退休後到她家中探望。甚至我們在婚後也曾帶同配偶和兒女一起拜訪。感恩之情,盡在不言中。
家父於九六年退休,之後一直與散居世界各地的兒孫們共享天倫之樂。他亦與家母經常與在港的二女和女婿一家相聚,並一起到外地旅遊,也曾多次與兒孫們同往加拿大和英國探親。家父最愛瀏覽國內湖光山色,尤其是湖北風貌、桂林山水。小弟弟終於能在2016年安排一家大小結伴旅遊長江三峽,使年邁的家父一嘗心願。小弟和弟婦一家定居深圳,故此特別購置相連單位方便爸媽探訪渡假。後期因他倆年紀老邁,不便乘坐長途飛機,家父便安排在海外的兒孫們每兩年一次返港大團聚,樂也融融。然而,家父對孩子們母校的發展始終心懷掛念,深願靈光小學也像自己的家庭一樣發揚光大。2014年家父家母在由長兄支持下,設立了「彩林基金」,藉捐款支持靈光小學的宗教及品德教育發展,並在2015年的家庭大團圓期間,安排了一次謝師宴,邀請了很多靈光小學的舊老師出席這次非常難忘的重聚,現任陸校長也有出席,還由兒孫們演奏靈光校歌。對於孫輩來說,這是一個意義深長的聚會。
在2017年十二月的家庭大團聚期間,四妹和妹夫迫切邀請爸媽信主,在聖靈的感動下,家父家母同時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,在所有兒女、媳婦、女婿和十三個兒孫們見證下,四女婿李牧師為爸媽施行灑水禮,堅定信心。自此以後,基督教信仰就穩固地成為了他們生活的一部份。2018年二月,由於健康緣故,他倆搬進一所沙田院舍安老,繼續得到兒孫們深切的關愛護理,雖然因身體虛弱,多次進出醫院,但家父的心靈保持活潑,充滿喜樂與盼望。
家父於2021年八月十九日再次因肺炎入住沙田威爾斯醫院,接着病情引致身體機能逐漸衰竭,在八月廿四日轉到沙田醫院,接受臨終護理。九月一日,在大兒一家、小兒子、二女及女婿相伴、並海外兒孫們透過視像的見證下,家父主懷安息,享年八十九歲。
日期: 二零二一年九月十九日
(星期日)
時間: 下午二時三十分
地點: 九龍靈光小學禮堂
White Lily is passionate about creating opportunities for families and friends to honour their loved ones while receiving comfort and healing.
愛百合熱衷於令每一個安息禮,除為主家及其親屬帶來慰藉,更讓逝者得到尊嚴。
For more information, visit us at
www.whitelily.com.hk